吡蚜酮是吡啶雜環類殺蟲劑,先正達于1988年開發,應用方向是防治同翅目害蟲,擁有不錯的內吸傳導性。
相較于煙堿類產品,吡蚜酮不具備刺激植物生長的作用,且半衰期較短,不太適合做拌種劑和土壤撒施顆粒劑。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多為噴施用藥,對防治稻飛虱尤其出色。
經中國農藥信息網查詢,截至9月20日,吡蚜酮共有466個證件。其中,原藥登記證38個,單劑登記證220個,混配登記證208個。終端產品中多與烯啶蟲胺、噻蟲嗪、阿維菌素等產品進行復配。
吡蚜酮的崛起
眾所周知,一個產品在市場能迅速上量,恰逢其時并順勢而為很重要。通常情況分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某個成熟市場的主打產品被禁用,而新品效果接近且是唯一選擇,直接填充市場空白,例如當年的草銨膦接替百草枯;
第二類是某個市場的需求逐漸擴大,新品能夠滿足需求,比如近些年藥肥和拌種劑的需求增大,帶來煙堿類產品噻蟲嗪、噻蟲胺等需求迅速擴大;
第三類是某個市場的老產品競爭乏力或退出,如高毒制劑禁用等原因,新品相對與其他競品在藥效、價格、登記數量、推廣意愿等方面出類拔萃,從而帶來該產品的迅速起量,吡蚜酮則是此類的代表之一。
當年水稻區高毒農藥禁用,傳統煙堿類產品吡蟲啉、啶蟲脒用于防治稻飛虱特別是褐飛虱,效果一般且抗性高。吡蚜酮本身屬于相對的新品,高效低毒,各個廠家推廣意愿強,登記數量集中爆發。產品售價在2014年低于12萬,滿足了吡蚜酮在國內最大的農化蛋糕--水稻區上量推廣的契機,于是從2015年起,吡蚜酮迅速大熱,并持續多年。
不同于水稻區螟蟲防治藥劑的選擇眾多、各有利弊,目前防治稻飛虱的藥劑仍以吡蚜酮及其復配產品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其他產品短時間內無法撼動其用量第一的地位。
吡蚜酮的困境
隨著各原藥企業產能陸續釋放,大田藥劑競爭日益激烈,吡蚜酮主要用來防治水稻區和部分果樹區的蚜蟲,目前并沒有明顯可以激增用量的方向,導致該產品成了原藥廠家、制劑廠家、甚至經銷商、零售商均卷至薄利潤成流量產品的境地。
2015年,吡蚜酮在水稻稻飛虱市場大熱,各個廠家在其單劑和復配產品投入力度達到頂峰。原藥價格除了2018-2019年由于產能和廠家等因素出現短暫回落,一直維持在相對高位,2020年原藥成交價站到了24.5萬元/噸的高點。
剛需行業的供不應求,必定會催生供應端產能無序擴張,眾多廠家進入熱點市場參與競爭,導致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于是,吡蚜酮單劑開始拼價格,逐步演變成復配產品也開始拼價格。產能轉移疊加環保嚴查、供需時間點錯位等眾多原因,原藥價格變化超出各個廠家預期,導致操作吡蚜酮的下游廠家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特別是沒有原藥支撐的制劑廠家。
水稻市場是很多廠家的必爭之地,但是除去近年熱度較高的三氟苯嘧啶,對于更多的廠家來說,在防治水稻稻飛虱方面,除了吡蚜酮,并沒有太多優秀產品去推廣。呋蟲胺市場表現不錯,但是相比吡蚜酮,呋蟲胺在實際的推廣應用和藥效上,更像是個還不錯的競品,并不是具有差異化的替代品,且很快就走上了吡蚜酮拼價格的老路,所以也沒有形成特別亮眼的表現。
市場展望
品牌溢價和生產成本,是生產廠家普遍關注的兩個重點。相對于農業生產總投入,農藥成本占比并不高,但現在的終端農戶越來越關注哪些產品能夠節約時間和人工成本。
近年發展迅速的三氟苯嘧啶,其使用成本大致是吡蚜酮的3-4倍以上,但并不妨礙該產品得到水稻種植大戶的青睞。除了產品自身特性以及品牌優勢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推廣和實際應用上,三氟苯嘧啶確實幫助終端用戶節約了時間和人工成本,產品的高定價也給制劑廠家帶來不錯的利潤水平。
三氟苯嘧啶在短期內并不會有太多廠家有證件進行操作,而我國的農業結構也很難效仿歐美的大農場模式。小型種植戶不會投入大量精力盯著農田,吡蚜酮制劑在水稻市場占有的市場份額短時間內很難被搶占,未來誰能將渠道進一步下沉推出更好的作物解決方案,幫助農戶省時省力,節約各類成本,誰才能在這場內卷競爭里站的更穩,走的更遠。
確定原藥采購價格是下游廠家在控制生產成本方面的一個重要工作。原藥市場相對透明,但卻時常波動,如果制劑廠家與能夠提供更優采購節點和節奏的供應商緊密合作,就意味著有效地節省采購成本,集中精力和資源參與制劑端競爭,在這個越來越″卷″的市場上鞏固地位。
究竟誰會在這場內卷中殺出重圍,成為水稻小蟲防治的下一個爆品,我們拭目以待。